Posts

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香港

香港經濟|標普全球香港11月PMI回落至51.2 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放緩、營商信心跌至13個月最低

Image
享:         ▲  香港經濟|標普全球香港11月PMI回落至51.2 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放緩、營商信心跌至13個月最低 11月香港採購經理指數(PMI)由52.2回落至51.2% 管商環境持續好轉,惟改善幅度較上月溫和 營商信心下滑至13個月最低 香港私營經濟11月持續好轉,惟改善幅度較上月溫和。標普全球公布,11月香港採購經理指數(PMI)經季節性調整後,由10月的52.2回落至51.2%,反映營商環境接近年底時持續好轉,惟改善幅度較上月溫和,整體不大。 標普全球指: 由於新訂單增幅收窄,尤其是海外和中國內地新接的業務量皆由升轉跌,企業因此減慢經營活動的擴張速度。另一方面,業者進一步看淡前景,營商信心下滑至13個月最低;不過,企業繼續積極採購,也儲備更多庫存。產能壓力升溫,企業於是增聘人手,是5月以來首次。此外,成本通脹已回落至接近一年低位,而產出價格升幅也隨之放緩。 新訂單按月增加的支持下,企業連續兩月擴張經營活動。以批發及零售業的訂單增長和經營活動擴張最為突出。不過,由於外銷需求萎縮,所以整體訂單和經營活動的增長,均較上月溫和。來自內地和海外的訂單減少,原因在於客戶縮減財政預算,以及競爭劇烈等。 銷情持續升溫,導致積壓訂單14個月以來首次由跌轉升,有關增幅雖為去年7月以來最大,但整體有限。企業繼續積極採購,走勢與訂單增長和經營活動擴張相符,並接連三月提高採購庫存,但由於採購活動增長放緩、供應商又拖延付貨,因此庫存的累積幅度較上月縮窄。 整體投入成本在採購價格和薪資通脹的帶動下,於11月再度上漲,但由於採購價格通脹放緩至長期平均值之下,因此整體升幅已收歛至2021年2月以來最小;有見及此,企業加價的幅度也下滑至4個月最小。 企業悲觀情緒升至13個月高位 憂貿易壁壘風險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副總監JingyiPan表示,經濟增長於最後一季好轉,即使產出增長在最近一月放緩,但景氣依然持續。新訂單增長和積壓重抬升幅,進一步顯示私營企業將於未來數月繼續增產,而就業人數亦已突破5月以來跌勢,公司開始增聘員工。投入成本通脹降溫至接近4年低位,也就為香港經濟紓緩了銷售價格通脹。 不過,企業的悲觀情緒升至13個月高位,營商信心顯然低迷,這多少反映了業者有關貿易壁壘風險對後市影響的憂慮。此外,11月出口訂單由升轉跌,則表...

標普全球香港9月PMI回升至50、結束連續4個月收縮 惟營商悲觀情緒加深

Image
  ▲  香港經濟|標普全球香港9月PMI回升至50、結束連續4個月收縮 惟營商悲觀情緒加深 9月香港採購經理指數(PMI)由8月的49.4升至50 業界更關注經濟前景及競爭白熱化情況 9月的新訂單跌幅較上月緩和 標普全球公布,9月香港採購經理指數(PMI)經季節性調整後,由8月的49.4升至50,結束連續4個月收縮的情況,反映香港營商環境於第三季末穩定下來,但業界更關注經濟前景及競爭白熱化情況,整體營商悲觀情緒加深至4個月高位。 香港9月工資增長放緩 「雖然來自內地及海外市場的訂單量由升轉跌,但整體新增訂單的跌幅卻持續收窄,故企業僅小量縮減營運業務及人手,而採購庫存亦重回升軌。」 標普全指,9月工資增長放緩,整體投入成本通脹減慢,但採購價格卻飈至一年高位,促使企業大幅調高售價。 企業於9月新接的訂單依然減少,並將目前的緊縮期延至6個月。受訪業者透露,箇中原因包括市場走弱,以及客戶節省開支,而不同行業中,又以製造業最受影響。再者,由於香港以外的市場出現放緩,因此來自中國與海外市場的訂單量,也在9月由升轉跌。 出口訂單受信心憂慮困擾重拾跌勢 不過,9月的新訂單跌幅較上月緩和,乃目前緊縮期內最小,而新增訂單減少,故香港企業進一步消化積壓工作,並因業務收縮而繼續精密人手。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副總監Jingyi Pan表示,9月PMI數據顯示,香港營商環境穩定,新訂單跌幅已連續3個月收窄,反映市場需求在今年第三季末邁向好轉,同時經營活動與就業水平微降,幅度較上月明顯改善,但出口訂單受信心憂慮困擾重拾跌勢,故市場需求必須改善,才能令未來數月的經營活動有更高的期望。 # 採購經理指數 # 香港 # 營商環境 #PMI 原文出處: https://inews.hket.com/article/3836943/香港經濟|標普全球香港9月PMI回升至50、結束連續4個月收縮%E3%80%80惟營商悲觀情緒加深?mtc=20038

金融時報:憂香港數據法規與內地睇齊 美律師行限制香港員工瀏覽國際數據庫

Image
  政府正就 23 條立法進行公眾諮詢,擬定義「國家秘密」及立法針對危害國安的電腦活動等,令外界關注香港互聯網及數據運營會否受影響。據 《金融時報》 報道,全球第二大律師行美國瑞生律師事務所(Latham & Watkins)決定,禁止香港員工瀏覽其國際數據庫。報道引述消息認為,此舉是為了防止香港的執法人員搜查辦公室時,讀取其國際數據。 另設「大中華區數據庫」與北京共享 《金融時報》引述兩名知情人士指,瑞生律師事務所已經向內部員工宣布,香港員工由今個月開始,除非獲得特別的授權,否則不能瀏覽公司的國際數據庫。這意味著香港律師將不能自由瀏覽公司在美國、歐洲、中東、亞洲的資料。 除此之外,瑞生亦正將香港辦事處的數據庫,與亞洲其它地區(首爾、新加坡、東京辦事處)的數據庫分割,創建另一個新的「大中華區數據庫」,與北京辦事處共享。 其中一名消息人士形容,公司現在已視香港等同內地,指 23 條立法令香港的數據法例與內地睇齊,情況令人關注。另一名消息人士指,新的公司措施確保,一旦日後香港辦公室被搜查,執法人員都只能夠讀取香港及內地的數據資料。 23 條立法定義「國家秘密」 瑞生去年已關閉了上海的辦公室,將員工調往北京。當時瑞生形容中國仍然是重要市場,也是其亞洲和全球業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兩名消息人士則指,公司近月要求員工,進入中國內地時不得攜帶工作電腦。 香港政府就《基本法》第 23 條立法展開公眾諮詢,邀請巿民表達意見,諮詢期至 2024 年 2 月 28 日為止。政府建議訂立新罪行,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電腦活動。此外公諮詢文件亦提出,要訂立條例定義「國家秘密」並禁止披露。除了國防建設、武裝力量、外交活動等秘密之外,「國家或香港特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秘密」等同樣被視為「國家秘密」。 外界關注 23 條立法會否影響香港數據運營,《路透社》日前報道指,外國銀行、對沖基金、私人研究機構等企業,以及外交官、學者都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,有些人會擔心法案可能會控制互聯網或影響數據運營。有些人擔心對中國政治、經濟和軍事的研究,以及對中國大陸個人和公司的盡職調查,都可能會墮入「國家機密」領域。 原文出自: https://hk.news.yahoo.com/23-%E6%A2%9D%E7%AB%8B%E6%B3%95%EF%BD%9C%E9%87%91%E8%9E%8D%E6%99...